奧索bingobingo賓果賓果開獎號碼-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作者:nb11 2020 年 12 月 17 日 著力建設“四有”搭建民間公共外交的“彩虹橋”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唐宋攝 “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同世界各國人民交朋友、結伙伴,致力于民相親、心相通,奧索bingobingo賓果賓果開獎號碼促進國際廣泛交流與合作,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服務民族復興、世界共贏。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這樣分享自己的工作目標。有著30餘年外交工作經驗的他在接棒將滿月時, 就青年培養與交流、民間外交如何發力、全球戰“疫”中如何發揮民間對外交往作用等話題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林鬆添與非洲有著“不解之緣”,曾歷任外交部非洲司參贊、司長等職,在利比裡亞、馬拉維、南非等國擔任過大使。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曾在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召開四次記者會,娛樂城推薦回應各界關切,並公開批駁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訪非時污蔑中國政治制度的言論,稱“世界善良人民自有公論”,相較中國的政治制度“美國至少八個做不到”。 談到履新後的感受,性格直爽的他用“跑步學習、找方位、找角色”來形容當前的工作狀態。 力促民間公共外交:有地方說、有人說、有人聽、有人信 “我長期從事國家官方外交。年近60歲的時候,黨中央決定讓我從事民間外交。對我而言既是新領域也是一種延伸。”林鬆添坦言,蔣正志上校國家間的關系不僅有高層間的互動,也要落地惠及百姓。以利弘義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要求中國對外合作要致力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雙方人民受益。民間外交就是打基礎、接地氣。 “過去一個月,我在思考和探索民間外交的主體是誰?領域和資源在哪?方向在哪?工作對象是誰?”林鬆添分享思考,他理解的民間外交有主體多、領域廣、資源多、接地氣、打基礎這五個特點。“地方友城、企業、智庫、媒體、社團、自然人等都是民間外交的主體。經濟、社會、人文、醫療衛生、青少年等都是民間外交開展工作的領域。民間有豐富的資源,友協的主要任務是做好規劃設計和謀劃,充分調動中外各方資源。接好地氣,便能打好民意基礎,為高層引領的國家關系做好落地。” 針對民間外交展現出的五個特點,全國對外友協怎麼發力?林鬆添認為,全國對外友協要以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發揮“民間外交引領作用、公共外交骨幹作用、城市外交橋梁作用”,代表中國人民廣交深交世界各國朋友,服務中國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大業,致力于促進人類友誼、合作、和平、發展事業。 如何發揮好“引領、骨幹和橋梁”的作用?林鬆添表示,首先,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各國利益相融、命運與共的大環境下,全國對外友協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外交思想,以及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為引領,來指導、規範、協調、服務民間外交。這要求我們要做好理論研究工作,學好用好習近平外交思想,特別是民間外交思想,與時俱進地、更好地推進民間外交工作。其次,“公共外交的骨幹作用”是要求我們要動員海內外智庫、媒體、網絡等載體,並將這些人脈資源和載體鏈接好、搭建好、發揮好,著力做到“有地方說、有人說、說了有人聽、聽了有人信”的“四有”目標。發揮“城市外交的橋梁作用”,就是促進地方政府交流與合作,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建立了2723對友好城市。如果每個友城都能結好對,團結人民,對接、推動共同發展,那麼中國在世界上的聲音與形象就會明顯提高。 林鬆添直言,發揮好這“三大作用”,對全國對外友協來說是課題也是挑戰。“我還要繼續學習和領會,做好未來工作的規劃和設計。” 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唐宋攝 培養有志青年:推動中外交流,促進世界全面客觀和理性認知認可認同中國 致力于促進人類友誼、合作、和平、發展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繼承、接力奮鬥。那麼,林鬆添眼中有志青年的代名詞是什麼?外交戰線中的青年群體要具備哪些素質?全國對外友協將如何培養青年,促進中外青年交流的?記者從他的回答中,看到了答案。 “以前曾有些人擔心,現在的年輕一代是獨生子女,擔心他們被嬌生慣養。但看到中國航天團隊中一群30來歲的青年,為建設航天強國而努力奮鬥;看到武漢抗擊疫情戰鬥中的“90後”、“00後”醫護工作者無畏逆行;看到中國商企界的年輕精英輩出,我很感動和自豪。”林鬆添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五四青年節之時寄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今天的中國青年,還要學會站在全球的視野,去謀劃中國的未來和自己的未來。隨著中國與世界深度交融,愈來愈多的青年人選擇走出國門,擁抱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作為在非洲深耕多年的外交官,林鬆添建議青年一代可以多到非洲尋找發展新機遇。“非洲有著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前景,也是中國可靠的朋友。2018年與2019年,每年都有15至20個非洲國家年均經濟增長在5%以上。非洲大陸正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有志青年可在非洲找到無限的發展空間,成就自己。如果青年一代能夠從中找到國家和自身的發展方向,個人將會得到更好發展,國家也會變得更加強大。” 有人說,外交官是一份特殊的職業,被稱為“不穿軍裝的解放軍”。也有不少青年人希望自己能成為這個團隊的一員。那麼,做好一名青年外交官需要具備哪些素質呢?林鬆添說,“外交官首先要政治過硬。站穩政治立場,對黨、祖國和人民絕對忠誠,不能有一點含糊。其次,本領高強。年輕人要不斷學習,緊跟全球形勢,把握大動向、大趨勢與新思潮,練就過硬的業務能力。第三,肯奉獻。在南非工作時,團隊裡的年輕人經常加班到深夜。有一天,我十點半到一個工作間,看到所有的電腦都被佔滿。勤于工作、無私奉獻、任勞任怨,是年輕外交官必備的素質。第四,善合作。外交是團隊工作,年輕外交官要有團結合作意識。第五,股票貸款能自律。外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年輕人自覺接受紀律約束。” 在全國對外友協履新的近一個月,林鬆添從年輕工作者身上感受到了奮鬥精神,看到了民間外交事業的未來。在林鬆添看來,做好對青年一代的培養,令其更好地發揮民間外交力量,是全國對外友協的重要職責。“我們的規劃是通過橫向交流、縱向發展,激發青年人的潛力。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和本領。我會推動他們與全球各國的青年人去學習和交流,吸取經驗,開闊眼界、鎚鍊意志。另外,我會鼓勵青年人去地方掛職、當村官。通過縱向培養,將他們造福百姓的理想轉化為現實,也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定力、魄力。” 林鬆添透露,全國對外友協正在與鄰國日本、韓國開展青年互訪的項目。他認為,中國和週邊國家的友好,也要冀望于青年。“我希望能讓全世界的青年人到中國來走走、看看,親眼目睹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與成就,感受中國基礎建設領域的飛快發展。中國就是一本沒有寫完的教科書,可以讓他們更加全面、客觀和理性地認知、認可、認同中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文化價值理念。” 5月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新任會長林鬆添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鄧志慧攝 傳遞戰“疫”信心:疫情阻擋不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亞特蘭大勇士給全國對外友協對外交往帶來了挑戰,但阻擋不了民間外交的交流。通過互聯網,林鬆添與國際友人對話,聯絡感情、傳遞信心。“我昨天與中國美國商會共同舉辦視頻對話會,互相溝通、傾聽意見,並形成共識。前幾天我和湯加王國公主也視頻對話,我們近期還會通過視頻舉辦中日韓青少年互動活動、中美青少年互動活動。疫情阻擋不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流。當然,我們也希望疫情早日結束,盡快讓世界人民重回正常的生產生活。” 談到中國在這次全球抗“疫”中的表現,林鬆添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幾乎令世界經濟社會交流與交往停擺。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戰勝了病毒,創造了奇蹟。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在短時間內取得防控大流行疾病的決定性成果,這一事實也令世界看到了中國制度和體制的優越性,中國人民團結互助、攻堅克難的堅定信心和能力。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滿意答卷,也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堅強、自信、強大的中國。”他還特別指出:“中國黨和政府在抗擊新冠病毒時,始終堅持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方針,不惜代價只為救人。今天作為中國人真好!我們能生活在一個沒有戰亂,能快速有效控制疾病的國家,值得慶幸和自豪。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糧食生產、物流、消費等多個環節受到嚴重衝擊。林鬆添認為,面對疫情,人類只有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才能戰而勝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在中國抗擊疫情艱難時刻,有80多個國家、160多個國際組織友人發來慰問電,有很多外國在華企業向我們提供援助。現在我們戰勝了病毒,也向正在遭受疫情肆虐的國家提供了大量幫助。我很感動的是,中國已有很多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捐助物資。我們的工作是與世界各國分享戰‘疫’成功經驗,協調物資運輸,將中國的愛心傳遞出去。”窮時候,人們蝸居在大山深處的舊木房,日常用水主要靠接雨水,用煤油燈照明,一畝玉米收不上300斤,“簡直是在石旮旯裡刨食”; 現如今,人們搬出大山安居新家園,水電路網一應俱全,地方產業興旺,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十年間,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區的小山村從“窮窩窩”變身“金窩窩”,祖祖輩輩的窮日子也變成了好日子。 “我給你一句承諾,新立會有大變化” 新立村村民過去居住的舊木板房與搬遷後的新立村“廣新家園”一角(受訪者供圖) 聊起村子這些年的變化,新立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總會想起十年前的那個春天。 2010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踏著泥濘的路走進村裡,到老鄉家中看真貧、扶真貧,鄉親們感動不已。 “習近平來到村民家裡,一一詢問家裡有幾口人、糧食夠不夠吃、領到了什麼補貼、生活有什麼困難、以後怎麼發展,問得很仔細。”羅朝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那時候,新立村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是十裡八鄉出了名的“窮窩窩”,村民們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也只是勉強糊口而已。窮日子什麼時候才到頭,大伙想都不敢想,作為帶頭人的羅朝陽心裡也沒底。 “我也給你一句承諾,新立會有大變化!”臨行前,習近平握著羅朝陽的手親切地說。這番話令羅朝陽堅定了信心,“有了重要指示,我們一定能夠帶領村民們拔窮根、摘窮帽!” “不把群眾帶出大山,我們集體辭職” 羅朝陽走村串戶動員村民搬出大山(受訪者供圖) 新立村共有21個自然屯,其中11個自然屯位于大石山區。“九分石頭一分土”的惡劣環境令村民們行路、求學、問醫、脫貧樣樣艱難。 2013年,羅朝陽在對全村摸底走訪的過程中,發現一名79歲的老人孤零零地住在山腰上,方圓幾公裡荒無人煙,想要外出買東西往返得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 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搬”就成了最根本的出路。羅朝陽帶領村幹部向全村人立下承諾──“如果不把困難群眾帶出大山,過上好日子,我們村幹部就集體辭職!” 說幹就幹,羅朝陽組織黨員骨幹成立“新村建設管委會”,沒有資金就一戶一戶地籌,沒有工人就發動村民一起幹。正當搬遷安置項目幹得熱火朝天之際,對口幫扶百色的廣州市政協前來考察,被新立村這份向貧困“宣戰”的幹勁感動,拿出500萬元資金支持項目建設。移民新村“廣新家園”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有危房改造補助,再加上政府提供的貼息貸款,大部分村民能夠籌措出建房資金,可仍有13戶困難村民實在搬不起。為此,村“兩委”班子決定這13戶的建房資金由政府兜底,決不讓一戶留在大山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最終11個屯的158戶村民一戶不落地搬出大山、住進了新家園。 “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 村民正在田間勞作(受訪者供圖) 搬出來只是新立村脫貧路上的第一步。“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新立村“兩委”班子達成共識。為此,新立村明確了發展思路──搬遷出來的群眾願意打工,可以到週邊產業園上班或去縣城打工;願意發展產業,可以流轉原來村屯的土地進行規模經營。 王忠參、嚴彩妹夫妻曾是村裡有名的特困戶,一家五口人深居在新立村最邊遠的隴急屯,生活舉步維艱。搬到“廣新家園”後,王忠參夫妻倆靠著幫人搞裝修,收入水漲船高,出行工具從摩託車升級到了小汽車。村民黃彩燕搬遷出來後,辦起了家庭農場,養了13頭黃牛、300多只羊和1000多只雞,一年下來七八萬的收入不成問題。 “村裡以前的主要產業是甘蔗,即便遇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一畝甘蔗的利潤也不超過1000元,繼續種下去還是窮,必須要另謀出路。”羅朝陽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找到適宜新立村發展的產業是當務之急。通過多次前往週邊村屯調研和學習,村“兩委”班子發現種植小西紅柿經濟效益高,可以嘗試改種。 丘陵荒地不適合耕種,那就開荒把坡地變耕地;缺少水源灌溉,那就把管道鋪進地裡實現高效節水灌溉……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窮怕了的村民們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勁頭,大力種植小西紅柿。 近年來,嘗到甜頭的新立村大規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6家農業公司流轉全村70%的耕地建設現代化農業基地。如今,新立村除了種植有700畝的小西紅柿外,還種上了2600畝的香蕉、2200畝的芒果、300畝的四季豆和西葫蘆,這片貧瘠的土地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 “打造夢裡壯鄉,留住美麗鄉愁” 2015年,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羅朝陽再次見到習近平,向他匯報新立村五年來的變化:“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西紅柿等作物,村民收入提高到8500多元,村子也更漂亮了,成為縣裡的‘最美村屯’。” “總書記聽了很高興,他說希望下一個5年,你們村和整個百色地區能夠同全國一起實現全面小康。”羅朝陽至今想來仍然倍感振奮、心潮澎湃。 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新立村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修建26條道路,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發展現代化農業……硬件更硬了,軟件更好了,產業更強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空前高漲,于2017年摘掉了新立村的“窮帽子”。 邁上富裕路的新立村有了新目標──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我們村處在大石山區和河谷交界地帶,有山有水還有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遊是一條好路子。接下來,我們要打造夢裡壯鄉,留住美麗鄉愁。”羅朝陽說。 通過大力推進“鄉村旅遊+休閒農業”建設,新立村鄉村遊漸成氣候。眾多遊客慕名而來,賞萬畝生態小西紅柿、遊綠色休閒新農村、嘗原汁原味農家菜、登古寺古廟蓮花山,自在愜意,流連忘返。鄉村遊帶“火”了農家樂,村民李婷返鄉創業張羅起來的唐印農莊,每逢節假日和週末,生意都十分火爆,遊客還得提前預定。 十年時間裡,新立村挪窮窩、換窮業、摘窮帽,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新立會有大變化”的承諾早已實現。 “希望總書記能再次來到新立村走一走,看看我們這裡的大變化!”羅朝陽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