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賓電子遊藝場-陳時中
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愛國故事與精神傳承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愛國故事與精神傳承舍我其誰報國志,碧血丹心愛國情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週年。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歷程中,一代代科學家以拼搏與奉獻挺起民族脊梁、綻放時代之光。 銘記歷史才能堅定前行,從抗戰烽火硝煙中走過的優秀知識分子為今人注入了砥礪奮進的巨大力量。近日,中國科技館、中國科協科技傳播中心聯合地方科技館等單位共同舉辦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科學家宣講活動。結合這一活動,光明智庫邀請四位科學家後人,講述先輩的民族大義、愛國之行,共同感受並傳承優秀知識分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蹟和崇高精神。 科學家名片:蘇步青(1902—2003),中共黨員,我國傑出數學家、教育家。從事微分幾何、計算幾何研究教學70餘載,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 學成後,應該回去報效祖國 講述人:蘇步青之孫 蘇泉 1919年秋,17歲的爺爺赴東京求學,次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23年畢業後,進入位于仙台的東北帝國大學繼續深造。1931年初,爺爺以優異成績從東北帝國大學畢業,獲理學博士學位。不久,他便回到祖國,在浙江大學任教。 1937年8月,日軍轟炸杭州,西子湖畔一片狼藉。浙江大學一年級新生從9月上旬開始西遷。身為浙大數學系主任的爺爺,跟大家一道挑著書箱、行李,跋涉于山水之間。師生們一邊逃難,一邊利用躲避敵機轟炸的時間,在廟宇或山洞內上課。有一天,空襲警報響起,爺爺和4名學生躲進一個山洞,他說:這裡就是我們的數學研究室,山洞雖小,但數學的天地是廣闊的。大家要按照確定的研究方向讀書,定期報告、討論……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爺爺任浙江大學教務長、數學系教授,並主持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籌建工作。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他出任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並兼任復旦大學教務長。爺爺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人民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數學人才。 爺爺從小喜歡讀書,特別重視語文學習。在他看來,數學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