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oapp下載android-聯準會加碼
創造最新最美的戲劇藝術(高峰之路) 圖片為話劇《茶館》劇照。 核心閱讀 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最新最美的戲劇藝術,要有充分思想準備,保持定力、不能急功近利,堅持深度和廣度並重:表現人物要深刻,揭示思想有高度;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博採眾長,為我所用 構建“中國演劇體系”,就是要在世界戲劇之林,樹立特色鮮明的中國形象體系。這個體系無愧于古老中華文明,又具有充分現代性,在現實中國和未來世界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建立我們自己的演劇體系,是一百多年來中國幾代戲劇人的夙願。新中國成立後,以歐陽予倩、焦菊隱為代表的戲劇教育家和導演藝術家,率先提出系統研究建立“我們的體系”。焦菊隱結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豐富藝術實踐而形成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為“中國演劇學派”乃至“中國演劇體系”奠定重要基礎。 新世紀以來,演出市場空前繁榮,中國戲劇、外來戲劇各呈異彩,也在交互影響中尋找各自發展方向。中國戲劇的傳統是什麼?我們的藝術理念是什麼?我們的戲劇如何確立自己的品格和風貌?這是當代中國戲劇人的共同課題。身處新時代,中國戲劇無論創作實踐還是理論建樹,都需要突破、拓展和革新──在前輩建樹基礎上,提高表演導演藝術質量,通過豐富表現形式揭示舞台創作內在規律,進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學表達,在形成“中國演劇學派”基礎上進而構建“中國演劇體系”,是我們這一代戲劇人必須擔當的歷史使命。 幾代中國戲劇人奠定“中國演劇學派”良好基礎 20世紀初,話劇傳入中國,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被中國戲曲影響、滲透、改造、融合的過程。可以說,早期中國話劇藝術創演,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戲劇文化融合的實踐,是與中國社會生活相結合的實踐。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戲劇藝術的古老傳統就得到重視,話劇界鄭重提出向傳統學習。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虎符》《茶館》《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