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都電子遊藝場-于美人 作者:nb11 2020 年 7 月 5 日 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原標題: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培計劃工作團隊展示非遺文創產品 新疆十二木卡姆片段 六把馬頭琴開場齊奏《萬馬奔騰》把全場觀眾帶入遼闊的草原。日前,巴林右旗烏蘭牧騎表演團隊的非遺展演拉開了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活動的序幕,也預示著中國非遺事業萬馬奔騰、昂首奮進。 10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曉,督都電子遊藝場20位提名人物集體亮相,非遺十大年度事件壓軸發布,由光明日報、光明網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正逐漸成為非遺人的年度盛事。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表示,傳承和傳播“雙輪驅動”,共同推動非遺保護發展鏗鏘向前:傳承鎚鍊的是“內力”,傳播則激活了“外力”;傳承是固本培元,傳播則是枝繁葉茂,讓非遺事業既湧動著內在的生命力,又外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非遺是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站在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舞台上,身著天藍色蒙古盛裝的85歲格薩(斯)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馬扎木蘇格外精神。老人特意拿出跟隨他70年的四胡即興表演了一段《格薩(斯)爾》說唱。琴聲輕緩低沉悠遠,可他一開口,洪亮的聲音噴薄而出,氣勢磅礡,穿越時空,仿佛還原了格薩爾的精氣神。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文化和旅遊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在致辭中表示,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傳播,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美人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民族團結,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次當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藏族唐卡(勉薩畫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羅布斯達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依力哈木·熱依木都有自己的傳承故事,都代表了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保護的最新成果。 從小喜歡繪畫的羅布斯達不斷學習唐卡藝術,最有收獲的是曾“面壁”十年,在布達拉宮修復壁畫,工作時的光線很昏暗,但他內心卻被唐卡藝術照亮。一幅三平尺的唐卡上有4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一筆一畫修復傳統壁畫,一點一滴地吸收文化營養。如今除了自己創作唐卡,他培養了300多個徒弟,威鯨傳奇捕魚機還在西藏大學帶研究生深入研究唐卡藝術。 打著手鼓唱著歌,從台上融入台下,會場成為歡樂的海洋,將觀眾帶入多彩曼妙的新疆風情。依力哈木·熱依木說,木卡姆藝術像空氣一樣,離不開平常的生活,汽車新知加油站從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後,我國就簽署了保護傳承的承諾書,“每次我看到承諾書,都感覺自己有責任對傳承人進行培訓,讓木卡姆藝術裝點美好生活”。 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燦爛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多彩的文化大花園。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效果顯著 身著苗族節日盛裝,防水抓漏頭戴銀冠、腳踩繡花鞋,步履間銀飾叮當作響,這套服裝是苗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麗平的嫁妝,菲力貓電子遊戲場更是苗族文化的現場呈現。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當選了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代表了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成果。她給大家展示了一個藍色小布包,包雖小,卻內容豐富:板藍根染出的藍色土布,用了苗繡的織錦繡,再加上現代設計,小巧、輕便、實用,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消費需求。“‘用’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和發展。”石麗平的公司已推動上千苗族婦女用一雙雙巧手脫貧致富。 非遺助力脫貧致富,需要傳承人的覺悟和實踐,也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光明日報、光明網開展“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三年來,第一次有團隊入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培計劃工作團隊獲得了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他們代表的是全國參加非遺研培計劃的百餘所專業院校,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賦能更多人脫貧致富,更有能力和自信去傳承非遺。 一組數據記錄了2019年非遺扶貧的亮麗成績:全國39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50個省級貧困縣已開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310個,涉及非遺項目2206個,開展技能培訓5600多期,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2.92萬人參與就業,于美人其中22.02萬人實現脫貧。 傳承激活非遺保護的內生動力 許多人是聽劉蘭芳的評書長大的。站在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北京評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動情地說:“我得過勞模、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可還是第一次因為非遺得獎,很激動。” “表彰會上笑聲揚,中國非遺創輝煌,說段評書來點贊。”劉蘭芳現場表演了一段說書,說的是岳飛,卻加上了2019年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剛得共和國勳章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時下的新聞熱點。大家都想知道劉蘭芳是怎樣做到娓娓道來、出口成章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口頭文學傳承,評書的功夫要靠背,詩詞歌賦要背,歷史人物和年代要背,沒有這個功夫可不行,永遠不瓷實。”她如是說。 在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中,和劉蘭芳一樣,傳承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和硬功夫,傳承著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脈: 家族年畫的20代傳人、鳳翔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督都電子遊藝場為了把傳統年畫繼承下去、恢復起來,這幾十年來不敢懈怠,共刻了400多套3000多塊版。正是為傳承年畫下足了苦功夫,現在邰立平才能去聯合國自信地展示木版年畫,講述中國人600多年的年畫故事。 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世慧表示:“中國京劇200多年歷史,通過前輩傳承到今天。我們是傳承者,我已從事京劇60年,我將下功夫把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一代代傳下去。”(記者 張玉玲) 元旦春節期間,運彩官網首頁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深入基層,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7場慰問演出,前往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雲南昭通市鎮雄縣、雲南昆明市東川區、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等7個地區,採用主會場、文藝小分隊等多種形式,帶領文藝工作者走進工廠、學校、鄉村、社區,和群眾一起賀新春,受到當地黨員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目前,廣東佛山順德區、雲南昭通鎮雄縣已完成錄制,其他五地已陸續完成節目採風,將于近期錄制。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藝中心戲曲頻道赴廣東佛山順德區開展慰問演出,主會場設在順德區順峰山公園文化廣場,戲曲名家名作和當地特色創排節目精彩上演。此次節目將于春節期間在央視戲曲頻道播出,《舞樂賀新春》《共築中國夢》《獅耀鳳城》《鳳武朝陽》等節目,諾曼底登陸將龍舟說唱、人龍舞、香雲紗、八音鑼鼓、粵劇曲藝等順德傳統文化介紹給全國觀眾。 戲曲進校園、戲曲走基層,也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戲曲名家深入大良街道環城小學、龍江鎮華東小學、均安鎮沙頭社區開展戲曲專題輔導培訓,將文藝的種子播撒在基層。同時,戲曲名家還以文藝小分隊的形式深入樂從鎮陳家祠、杏壇鎮逢簡水鄉、勒流鎮黃連村、倫教街道香雲紗博物館、均安鎮李小龍樂園等地,走訪慰問基層群眾。 元旦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藝頻道組織文化文藝小分隊赴雲南省昭通市進行慰問演出。演出採用文藝演出與紀實拍攝相結合的手法,既充分展現節日聯歡的喜慶氣氛,又充分表現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金吉祥電子遊藝場既有來自首都文藝工作者的表演,也有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展示。內容上,既有講述革命歷史的文藝作品,又有脫貧攻堅的生動案例,還有返鄉致富帶頭人的感人故事。演出“接地氣、暖人心、鼓幹勁”,為基層帶來一台別開生面、振奮人心的優秀節目。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還將陸續在湖南鳳凰縣、雲南東川、雲南大理、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等地進行錄制。節目將結合各地特色和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老百姓帶去“訂制式”的慰問演出。節目錄制完成後,將于春節期間在央視各頻道播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03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