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排名-秋冬防疫專案起跑 作者:benson 2020 年 12 月 5 日 “車少了下鄉多了,車補還不夠油費!”關于車改,基層幹部有話說! 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基金排名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遏制“車輪上腐敗”的重要舉措。半月談記者近期在貴州、雲南等地調研了解到,公車改革在具體落地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適感”,出行不方便、補貼報銷難、分配不公平等問題在基層表現突出。 車少了下鄉多了,車補不夠油費 “車改最大的好處是節約了開支,老百姓也覺得風氣正了。”貴州省某縣一位車改辦負責人表示,以前是車子跟著領導走,現在只能用在正道上,都設了編號。 據介紹,現在該縣保留車輛共計332輛,較改革前572輛減少了240輛,經測算,每年公務交通支出節約了三四百萬元。“以前是一個人坐車、一件事情就跑一趟,現在是拼車,湊起來只要不耽誤事情就行。” 不過,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隨著公車減少,一些偏遠地區如何保障出行成了問題。“除了去縣裡開會,基本都在下村,危改、組組通等各項工作都要去督促,而且每天鄉裡都有一半的人要下去。”貴州省某貧困鄉組織委員說,車改後鄉裡只有3台車了,有的車齡快10年,車況很不好。 于是,使用私車成為普遍現象。該鄉距縣城68公裡,約一個半小時車程。“一個星期去縣裡至少兩三趟,多的時候天天跑,有高速也不敢走,過路費太高。”這名組織委員說,除了進城,下村開私家車轉兩三個村,就要百把塊錢的油費,這些都是自己貼的。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私車公用現象的增多,潛藏著多種風險。“安全問題是最頭疼的,特別是抗凝凍的時候。”這名組織委員說,平時有些職工沒有車都是搭車,萬一出問題,還真不知道怎麼處理。 “駐村隊員很多都是自己開車下去,油費也是自己承擔。”雲南省某深度貧困縣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因邊遠地區道路復雜,車況、駕駛技術參差不齊,他已遭遇幾次車禍。“幸好是對方車輛責任,而且單位領導比較好,積極協調處理後續問題,秋冬防疫專案起跑不然麻煩就大了。” 此外,一些地方出現了私車公養的新動向。“現在公車減少了,工作量卻在增加。而一些事業單位車補還沒有到位,有些人就有怨言,認為想辦法報銷一點油費理所當然。”貴州省一位縣紀委負責人說。 據了解,曼菲斯灰熊一些因私車公養被處分的黨員幹部事後自我剖析稱,沒有公車坐了,只能用私家車辦公事,存在補償心理,所以利用工作便利換取補貼。 分配不平衡帶來心理落差 半月談記者調研中了解到,一些幹部反映公車改革在基層存在黨政機關與事業單位、上級與下級不平衡現象。同時,車補由于是鄉鎮自己解決,有財力就發,沒錢就不發。 “全鄉總共有百把個人,但拿車補的就是30個人左右,車補最高700元,最少400多元。”西部一位鄉鎮幹部說,目前領取車補的主要是公務員。 “越往上,幹部的車補越多,下鄉的基層工作人員反而越少”“到上面開會學習相對還好,如果下村基本沒什麼補助”……調研中,不少幹部向半月談記者表示。 “改革不同步,青島天津等疫情均與冷鏈海鮮有關縣級機關和市級不一樣,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不一樣。”貴州省某縣車改辦負責人說,在基層尤其是鄉鎮一級,不少挑大梁、做事兒的是事業編人員,卻基本沒有車補,這相對不公平。 “公車改革政策還是缺乏調研,縣級交通發達了搞車改比較容易,但在山區,大多數鄉鎮的客車很少,過點就沒有了,去了不一定回得來。”這名負責人表示,車改需要因地制宜。 “全鎮100多號人只有2台公車,領車補的只有20多個公務員。”貴州省某鎮黨委書記說。後來,鎮裡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租了5台共享汽車供職工使用,按年度結算。半月談記者看到,在鎮政府院內修了一排充電樁,不時有工作人員駕駛著共享新能源汽車出去或回來。 同時,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由于過去管理上的疏漏,在一些鄉鎮,公車沒有登記在政府公共賬戶名下,而是登記在私人名下,車改後需要全部交出去,留下的多是一些年限較長的老舊車輛,安全等隱患較高。 基層很少能換新車。“雖然有2個車的編制,但是另一輛車一直沒有錢買。”“雖然瀕臨報廢,但不能把它報廢,因為害怕報廢了就沒有指標了。”不少基層幹部這樣解釋其中的原因。 嚴管之外,改革還需細化完善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公車改革後,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提高公車使用效率,最大限度方便偏遠和交通不便地區用車需求,已成為多地政府部門思考和探索的主要課題。 西部某市級單位的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基本上只有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在平台上叫車,一些委辦局單位只能去市場上租用車輛,但各個單位用車量集中的時候,市場用車公司都無法排班,司機都不夠用。 貴州某縣建立了一個調度平台,把全縣公車集中起來,進行統一調配,盡量把閒置車輛調動起來。“目前還是人工調配,盡量偏向基層。”該縣車改辦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會運用大數據技術調配車輛,平台電腦能顯示應該哪台車執行任務、行車路線等情況。 一些鄉鎮幹部還反映,在平台上申請用車以及在社會上租車,程序多,手續很麻煩,而且不能隨叫隨走,有些還不能提供正規的發票,極大影響了他們使用的積極性。 對此,2018年7月,財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公車改革財政配套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財政部門研究做好差旅費等現行制度與公車改革制度的銜接,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制定相關配套制度。 “建議對地域廣、人員多的鄉鎮多給一些指標。”一些基層幹部提出,可分梯級來開展公車改革,並選取一些試點,按照有利于工作開展、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原則,因地制宜出台相關配套制度。 還要簡化購買社會服務流程,培育更多有資質的平台,以發揮市場合理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降低運行成本,創新車輛提供方式,穩步推進公車改革。 當然,提高基層幹部幹事的便利度的同時,也不能弱化監管。貴州省某縣一位經濟體制改革科負責人建議,車改後還是要加強監管,杜絕公車私用、私車公養。 一些紀檢機關工作人員也提出,解決私車公養問題要融入到公車改革的大盤子中,加大對各單位財務收支的管理力度,公務出行、維修、保養等必須做好詳細登記,車輛費用的報銷發票一律嚴格管理和審計。(半月談記者 向定傑 肖豔 楊靜)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車的朋友可能經常會問,我交的車船稅,用到哪兒了?部分車船稅資金,就用來翻新、修建道路,可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2017年建成通車的綏化至沈陽的203國道,中正一分局建設資金就來自納稅人繳納的車船稅。 但是在吉林四平,有農民工反映,有1.9億的車船稅專項資金本該用來支付他們的工程款,卻被四平市政府挪作他用。導致2017年就完工的工程,至今拿不到工錢,每次去找,都是要他們“再等等”。中央劃撥專項資金專款專用,四平市把應該給農民工的工錢,用到哪兒了? 七百多農民工被欠薪兩千多萬,討薪一年多未成功 許先生是中交一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2016年10月,他們與四平市交通局下設的綏沈公路建設指揮部簽訂合同,負責該公路四平境內服先至金寶屯段的一個標段建設。從2016年開工建設,到2017年10月驗收完成,可是施工結束後,工錢卻遲遲沒有下發。許先生說,工程款6700多萬,總共涉及700多人,現在欠農民工兩千萬左右,按理說完工就應該給:“因為剛開始說是資金沒到位,但為了抓緊通車。我們也信得著指揮部,我們這些人就貪黑起早的幹,基本提前完成任務了,完工了說的指定差不了錢,因為這是國家專項資金,綏沈公路建設指揮部,交通局下屬的。” 本以為,給國家幹工程,有專項資金撥付,市交通局負責,工錢肯定沒的說,但左等右等,還是等不來屬于他們的錢。一開始以為是資金沒到位,但後來,許先生看到綏沈公路在其他城市的標段,都已經拿到了工錢,只有他們的錢“資金沒到位”,再去找,才被告知,中央撥付的錢到了四平,只不過,被挪作他用了。許先生說,剛開始跟他們說錢沒到,他們也就信了:“國家的項目的錢不可能說一趟線四平段沒有,鬆原段有。找完了這後期跟我們也說實話了,是吧?你像這筆資金,到四平市政府,四平政府就不給他撥。挪用了是咋回事?具體的咱不太清楚了,反正這錢指定是到了。” 工頭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總共865萬的工程款,台中柏青哥小鋼珠店交通局只給了315萬,目前他還欠農民工550萬工資,拖了一年多沒發。現在底下農民工一百多個,有一分錢都沒拿著的、有欠了好幾萬的,最多的得欠了5萬多。找四平市政府,第一趟去說,一週給答復,到一週也沒動靜。又去一趟,說再等幾天,正跟市政府研究:“我們回去等也沒信”。 四平財政局工作人員:在別的地方佔用了資金 許先生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吉林省交通運輸廳發給四平市的《請盡快撥付國道綏沈線服先至金寶屯項目車購稅資金的函》,文件中,吉林省交通廳向四平市政府表明,綏沈國道是吉林省十三五重點項目,總投資6.16億元,其中2017年,該項目安排並下達了中央車購稅資金3.8752億元,在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自查工作中,發現仍有1.9752億元滯留在四平市財政。在函件中,吉林省交通廳要求四平市,盡快撥付這筆資金。 收到了資金,為什麼遲遲沒有撥付呢?四平市財政局負責接受採訪的工作人員表示,秋冬防疫專案起跑該項目的總工程款在5.23億,他們已經還清了60%,剩下的1.9億,的確沒有支付。工作人員稱,它是中央車輛購置稅的專項,現在從2018年的時候資金調度有點問題,然後這個資金沒撥出去,造成牽扯工程款。 當記者詢問什麼叫資金調度出問題時,四平市財政局工作人員回答:“整個資金到我們這之後,正常就是這資金帶來了,我們正常應該是撥付,有可能跟省裡頭有個結算,這種可能,我們在別的地方佔用了這個資金,有可能就暫時就撥不去了。” 財政局負責人稱撥款去向無人知曉 那麼這筆早該應該給農民工和施工單位的款項,用到哪裡去了?調度問題,究竟是什麼問題?面對記者的提問,基金排名四平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也答不上來,只是說,具體用哪裡了不清楚,但肯定是被佔用了。 對農民工還在等待四平撥款過年的情況,四平市交通局表示,他們初步制定了一個還款意向,分三年陸續還完,這個2017年就已經完工的工程,539樂透堂按照他們計劃,到2021年,應該可以還完全部欠款:“我們這邊根據市局的一些財政情況,初步有一個還款計劃。當時定的是今年大約解決3000萬,然後陸續2020年和2021年就是把剩下那個按一半,就是2020年一半,2021年的一半。” 然而就是這個讓農民工再等三年的還款計劃,也被四平財政局的工作人員打斷,財政局負責人表示,自己並不知道細節,但還款的意向,市裡還是有的:“就是整個計劃我倒是沒看著,我們領導說這個東西,如果是計劃經過雙方都認可了,如果市裡頭也能確定這個計劃,我們財政就按市裡頭制定東西,籌措資金陸陸續續就給他解決就行了。” 還款計劃還要四平市政府點頭才行,可是當年又是誰做出決定,截留這筆本該屬于農民工和施工單位的工錢呢?無論是財政局還是交通局,都說,不清楚錢被用到哪裡了。只是他們的領導,肯定有還錢的想法,只待正式批復,其他的,他們都不清楚: 交通局:“得需要政府這邊批復也好,還是說怎麼也好,其實我不是很清楚。” 記者:“過年前有戲嗎?” 財政局:“我來的時候,我們領導好像有這個想法,要償還一部分。” 記者:“這個錢用在哪您也不清楚是吧?” 財政局:“這個我也說不清楚。” 按照國務院《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規定,單位和個人有截留、挪用國家建設資金的,責令改正,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于國家公務員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年關將至,四平市將近2億的專項資金挪用到了哪裡?雖然財政局和交通局的工作人員說自己不清楚,00881 國泰但相信當初做出決策的人心裡應該有筆帳。先是挪用專項資金,之後又出了個“2021年才還清欠款”的初步意向,還沒通過領導審批。難道這就是四平市政府對農民工的交代?有關此事的進展,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記者 任夢岩),